「人皇血脈,果然還是長子一派比較靠譜,墨景國之後,肯定需要一個擁有你血脈的繼承人……」
帝旭便是人皇之子,人皇共兩子,兄弟雙胞,帝旭為長子,帝玥為次子。
長子帝旭驍勇善戰,自幼便展現出卓越的天賦,無論是武藝還是修煉,都遠超常人。身為長子,他承襲了父親的驍勇與堅毅,成年後更是屢立戰功,譽為東方戰帝,名震四方。其修煉天賦極高,早早就突破化神境,飛升成為人族第一位神明——戰神帝旭。
與之相對,次子帝玥則擁有與兄長截然不同的特質,溫文爾雅,博學多才,善文明智而且更為注重民生與國政,體恤民情。最後人皇讓兩人自由選擇了自己的道路,帝旭就上了九重天修煉,追尋更高的道境;而帝玥則留在人間,成為了堯帝,肩負起統治國家的責任。堯帝賢明能幹,受到百姓稱頌。堯帝帝玥統治下的墨景國,初期繁榮昌盛,因為他的睿智與仁慈,百姓安居樂業,國勢日益強盛。
然而,人皇也不是完美的,人的性格其實存在著極大的缺陷,總是敏感且容易被情緒影響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帝玥心中的陰影漸漸顯露出來。表面上,他是賢明能幹的帝王,內心卻充滿了對兄長帝旭的妒忌與嫉妒。帝玥嫉妒帝旭的天賦、力量,嫉妒他在九重天的無上地位,而這種情感在他心中根深蒂固,終於在愛情上表現得尤為明顯。
堯帝在年輕時愛上了一位天女,這位天女卻心屬九重天上的帝旭,帝玥明知無望,卻無法自拔,深陷其中。這段無果的愛戀讓帝玥的心境逐漸偏執,他不再如以往那般冷靜理智,對國事的關注也因此受到了影響。即便如此,帝玥仍然竭力維持著帝王的威儀與賢明的形象,但內心的掙紮與痛苦卻日益加劇,他漸漸失去了執政的熱情,最終在對天女的愛而不得和終日抑鬱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這份偏執的情感,最終成為了他後代的宿命。帝玥的後裔繼承了他的王位,卻無法繼承他最初的賢明與睿智,倒是每個都繼承了這份病態的偏執和宿命般的愛而不得。紅塵之事糾纏於心,日日抑鬱難以自控,自此每位君王皆活不過40,早早便傳位,而後消隱朝廷。更有傳言,每一位先王皆患上了瘋癲之症,將自己困在了那小小的皇宮內,鬱鬱而終。
如今,墨景國的王位傳到了十最小的皇子——十二皇子文王的手中。他與兄長們的年齡差距較大,前幾位兄長現都已經陷入暴戾的不可控人格之中,好幾位已因各種意外英年早逝。
文王是由異姓王禦王帶在身邊親自撫養長大的,從小在他的教導下,性格中帶著一股剛毅與果決。文王的天賦與帝旭頗為相似,性情堅韌,雖年僅十二,卻已顯露出非凡的領導才能。然而,文王的年齡仍然幼小,貪玩的天性偶爾會流露出來,這點讓禦王既憐愛又有些擔憂。貪玩是孩子本性,文王現在也不過12歲。但帝旭對他的期望極高,並且親自教導他如何處事治國,儘量避免他重蹈祖先的覆轍。
帝旭深知,文王身上的血脈承擔著巨大的壓力與責任,他是這一代的最後一個皇子了。如今這種時刻,帝旭也越發感到時間的緊迫。他知道,自己時日無多,這王朝未來的重擔將全數落在這個十二歲的孩子身上。他只能盡量安排文王的未來,試圖在有限的時間裡為他打下穩固的基礎,以確保他在將來能夠勝任帝王的重責,並且不會因為情感上的波動而迷失自我。
帝旭早已在心中做出了決定,認定文王將是下一代的明君。他清楚地知道,文王繼位後,他也需親自監督和培養其後代,以確保王朝的穩定與繁榮。
也因如此,帝旭根本沒有必要再去考慮自己的後裔。他也從未動過要將皇位傳給自己子嗣的念頭。自從帝旭選擇了飛升九重天,人皇之位便傳給了帝玥,這一選擇註定了他與皇位無緣。他明白,這不僅僅是自己的選擇,更是命運的安排。這樣代表他這一脈從一開始就與帝位擦肩而過,這個位置從來都不屬於他,而是屬於他的弟弟帝玥及其後代的宿命。
帝旭對此心知肚明,也從未有過絲毫的怨恨。他自小便對權力淡漠無求,對帝位更是毫無執著。他的志向在於修行,在於追求更高的境界,而不是統治天下。這也是他當初毅然選擇飛升的原因之一。他知道,自己在九重天有著更為重要的使命,而人間的權力鬥爭並不在他的考量之內。
然而,即便如此,帝旭仍然肩負著作為文王監護者的責任。他不僅要確保這位年幼的君主能夠繼承帝位,還要確保他能夠在未來的統治中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被權力迷惑,不因感情左右決策,甚至必要時,絕不深涉愛情,深陷紅塵之中。帝旭明白,帝玥一脈的情感偏執已經在這王朝中根深蒂固,若不能妥善引導,文王也有可能重蹈覆轍,成為又一個愛而不得、無心執政的悲劇人物。
正因如此,帝旭對文王的教導格外嚴苛。他不僅傳授給他治國理政的智慧,還不斷提醒他要心如磐石,切莫因一時的情感波動而做出不理智的決定。他希望文王能夠繼承帝玥的優點,而不被情感的陰霾所左右。他知道,這是對帝玥一脈最大的責任與期望。
這種安排也讓帝旭感到心安。既然文王已經被他視為王朝未來的希望,他就更加無需考慮自己留下後裔的問題。他早已與凡世的權位劃清界限,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讓這個王朝在他的指導下走向光明的未來。
因此,當上邪琅玕提起繼承人的問題時,帝旭並沒有動搖。他知道,自己的一切安排都是為了讓文王能夠順利繼位,並且讓這個王朝不再因情感的糾葛而陷入困境。他的心中早已堅定,無論未來如何,他都會陪伴並指導文王,直到這個年幼的君主能夠獨當一面,將王朝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文王的未來,王朝的興衰,這些問題都讓帝旭深感責任重大。然而,他的心卻總是牽掛著上邪琅玕,他明白,無論自己再如何全心投入於政務中,也不能忽略了那個他最為珍視的人。
這次他要隱退,也受到文王的反對。文王這次親自挽留帝旭,希望這位久經沙場、權謀無雙的皇叔能夠繼續留在朝堂上,助他穩固政權,尤其是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期。然而,帝旭的決意似乎已經不可動搖,無論是權力、名聲還是地位,這些對他來說都已經變得無足輕重。
「皇叔,為何要在這樣的時候退下?」文王困惑不已。文王不理解,為什麼他的皇叔要在這個關鍵時刻退下。明明是重建墨景國最重要的時期,正是可以大展宏圖的時候,為什麼這位一直以來如定海神針般的皇叔,竟然選擇在此時隱退?
文王心中充滿了不安。他從小在帝旭的教導下成長,對他有著深厚的依賴與尊敬。如今,帝旭突然宣佈隱退,這讓文王感到彷徨無助。他擔心自己無法獨自應對接下來的挑戰,擔心自己會辜負帝旭對他的期望。
文王的挽留讓帝旭感到有些意外,但他知道,自己已經做出了決定,無論文王如何懇求,都無法改變他的心意。帝旭想起文王那次挽留的時候,心中不禁感慨萬千。文王對他忠心耿耿,甚至不惜任何條件,只為讓他留下。他明白,這位年幼的君主還未完全擺脫對他的依賴,對於即將承擔的責任與壓力,文王心中依然充滿了恐懼。他記得文王當時那懇切的眼神,心中的不安與無助溢於言表。帝旭心中感到一絲不忍,但他更清楚,文王終有一天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風風雨雨,他不可能永遠留在他身邊。
因此,文王不惜動用各種手段,希望能夠讓帝旭留下來。他甚至試圖模仿朝中其他臣子,通過一些計策來讓帝旭回心轉意,其中就包括了“美人計”。他安排了一場奢華的宴會,席間佳麗如雲,歌舞昇平,只為討帝旭的歡心。他還暗中指使了幾位嬌俏的宮女,試圖讓他們引起帝旭的興趣。
然而,帝旭早已看穿了這些計策。宴會上,他始終保持著冷淡的態度,對那些美人無動於衷。他心中清楚,這些只是文王的一種表達挽留的方式,並沒有任何惡意。當時的帝旭並未過多在意,對他來說,這些都是稚嫩的手段,並不足以動搖他的決心。只是他沒想到,這件事卻被上邪琅玕知道了。
帝旭回想起最近上邪琅玕的反常行為,心中忽然有了答案。琅琅對他的冷淡、疏遠,甚至不時的沉默不語,或許都與這件事有關。帝旭隱隱感到,上邪琅玕應該是知道了這場美人計。他那細膩敏感的心思,自然無法容忍自己所愛之人被他人誘惑,即使帝旭並未動搖,琅琅心中依然充滿了介意。帝旭原本以為自己可以巧妙地掩蓋過去,讓上邪琅玕不至於受到這些世俗紛爭的幹擾,卻沒想到琅琅還是被捲入其中。
帝旭輕輕嘆了一口氣,目光中帶著些許無奈。他很清楚,無論他怎樣解釋,上邪琅玕都會因為文王的挽留和那些無心的手段而心生不安。畢竟,琅琅一向對他極為在意,甚至到了幾乎可以說是嫉妒的地步。
帝旭的思緒回到了那段不久前的時光。那時,文王似乎真的相信,他可以用美人計來讓皇叔動心,讓他留下。這不僅讓帝旭哭笑不得,也讓他心生憐憫——對於這位幼君而言,恐怕他還未真正明白帝旭心中的志向和決心。
但在這件事上,文王顯然低估了帝旭的決意,更低估了上邪琅玕的敏感與深情。琅琅愛他至深,對他的一切舉動都心細如髮,怎麼可能忽視那些暗藏在背後的算計?上邪琅玕的心早已與帝旭連在一起,文王的這些動作,無疑是無意中刺中了琅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。
「琅琅啊,真是個傻狐狸。」
他知道自己必須向上邪琅玕解釋清楚,讓他明白,這些世俗的權謀計策,對他們之間的感情毫無影響。無論世間如何變遷,他的心永遠屬於琅琅,這一點從未改變,也永遠不會改變。